包装线上,一天转换14个品种

2月5日,在登州路56号的青岛啤酒厂,包装部工人正在紧张地忙碌,工段长郝全青用最快的速度切换生产线的新品种。前一刻还是春节年货市场上的“新宠”狗年生肖版鸿运当头铝瓶,此刻就切换成了出口欧美的小瓶产品。
从洗瓶机到验瓶机、灌装压盖机、贴标机、装箱机、码垛机……郝全青在生产线上奔波检查。啤酒包装是啤酒生产的最后一个工艺流程,也是技术比较复杂、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环节。
郝全青介绍:“3号线现在一天最多能换到14个品种,转换品种的过程非常复杂。”对工人而言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生产过程变得更有挑战了。
上世纪80年代这里只生产3种产品,如今厂里生产品种已增加到227种。面对行业内深刻的转型趋势,青岛啤酒厂不断向小批量柔性化的生产方式转变。品种的增加意味着每条生产线都要频繁地调换产品、商标、瓶盖、瓶形、包装箱。而每一次更换瓶型,装酒机、贴标机、洗瓶机等部分部件,也需要进行更换。
过去流水线上一旦发生挤瓶倒瓶,倒一个就倒一片,大大影响效率。在小瓶化生产的今天,光瓶型就有258毫升、330毫升、355毫升等12种。258毫升的异形瓶俗称“小蛮腰”,握起来手感非常好,但是上重下轻输送起来容易倒,成了生产线上最头疼的难题。怎么办?青啤技术人员创造性采用了一种变频开环控制,通过对速度的调整来解决挤瓶问题。
“去年我们又对德国进口设备做了创新改造,把TPO这个指标在领先的基础上再次提升了33%。”郝全青说。不要小看这个指标变化,它反映了啤酒的保鲜度不断提高,也看出中国技能工人的不断进取。
在验酒环节,过去靠人工时刻盯着,靠经验去筛选。去年3号线新增了验酒机,自动检测不合格产品并自动筛选。郝全青说:“这解决了我们很大的问题,劳动强度大大降低,人员也减少了。”
像这样的新应用新改变在3号线还有很多,这条有着几十年历史的生产线,每小时能生产三万多瓶啤酒,24小时运转,几乎全年无休。去年3号线品种转换次数增加了13.3%,转换时间却只增加了7%。这背后是先进的控制和管理理念,是每年持续不断对生产环节的改造和创新。
目前,青岛啤酒厂承担着青岛啤酒出口酒的生产任务,同时推出奥古特、经典1903、鸿运当头铝瓶装、南极罐、5升原浆、桃园三结义文化罐、深夜食堂纪念罐等创新产品。
“最小的订单才100多箱,增加了这么多特色产品,都是基于目前的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。员工从一开始都不理解,到后来都逐渐理解适应。”青岛啤酒厂厂长助理兼包装部部长黄幸说。
郝全青也告诉记者:“尽管从表面上看生产速度下降了,但是工厂的盈利能力却提升了,工人的收入也提升了。”
正是靠着多品种、小批量、多频次的产品策略,青岛啤酒精准地把握住了正在升级、日益个性化的消费需求,让自身的市场结构进一步优化。